A.概述

B.经文

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二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P133.142.3):**世尊说有两种人,这两种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无有厌足,就是无有止境,这是习惯性继续,难以制止之义。

【**云何为二人】(P133.142.3):**到底是哪两种人呢?

**【所谓得财物恒藏举之】(P133.142.3):**第一种人所谓得财物恒藏举之,第一种人他有了财物就藏起来了,就储存就占为己有了,就怕人知之,而有隐藏、覆藏之意,这是属于自私的心态,叫恒藏举之。

【复有得物而喜与人】**(P133.142.3):**复有得财物喜欢与人。

【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略说之义。云何得物藏举?云何得物与人?唯愿世尊广演其义】(**P133.142.4):**世尊说了之后,弟子不解,还不理解,世尊是略说。然后弟子们就说,世尊是略说,请世尊为我们细细而分辨,而广演其义。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P133.142.5):**后来世尊告诉诸位弟子:好了,听了之后不要忘记,世尊为你们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P133.142.6):**弟子——比丘的回答说:“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是,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或习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P134.142.1):**就在此时,佛告诸位比丘,有族姓子,族姓子就是善男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或习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这一段的描述就是说我们不断地努力地要获得生活之道,要谋生之道,就是学艺或者是读书,在工作之中,我们工作的范围,谋生的技能不同。有人是文学,有人是书法、画家,有人是耕田,有人是科学技术,有人是占卦卜凶的,还有有人是助人的讲和的,这里称为远使,就是称为调和国与国、人与人群之中,这叫通使,或者是作为君王之身边的辅臣叫王佐。获得财富,要获得真正的多财饶宝,他必须就是要付出了,在付出的时候不避,就是说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者是饥饿,或者是身体产生病了,他都要坚持去工作,要勤苦、精勤地去用心去地经营、去工作。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P134.142.1):**又付出了很多的功夫,由于精勤而付出就获得了财物了。

**【彼人不能食啖】(P134.142.1):**啖,或者是吃或者是喂称为啖。

**【亦不与妻、子,亦不与奴婢,亲亲之属皆悉不与】(P134.142.1):**不与就是不供给,不分给他人,把它藏起来的意思。他不给自己的亲人、六亲眷属、身边的奴婢、亲戚朋友,他都不与,他都不分,不分给他们。

**【彼所得财物,或王劫夺,或被贼盗,或火烧、水漂,分散异处,不获其利,即于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是谓,比丘!得财藏举者也】(P134.142.1):**这就是第一法第一种人,他获得了金银,从小或者是精勤地学艺、读书,就是认真地去学习谋生之道。到了中年之时,他尽心尽业,不分寒暑、饥寒,时时地不分白天晚上,付出了很多,而获得财物以后呢,自己——彼人就不能食啖,就舍不得食用,也舍不得给身边的亲人,乃至于是朋友,也舍不得布施,最后他的财物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世尊说,或者是被国王没收了,就是劫夺、没收了,或者是被强盗偷走,有时是被火灾、水灾、风灾,大自然也会收回。此人最后是不获其利的,是徒劳无功,就是愚人,这就是此人——财物藏举者的过失,这是第一种人。

**【彼云何得财分布】(P134.142.2):**第二种人,他得了财物以后,就要分布,这里的分就是分与,分就是分与他人,布就是布施、施舍给他人。

**【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P134.142.2):**有善男子,就是从小学习或者是学艺,而精勤地劳作。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彼人惠施众生,给与父母、奴婢、妻子,亦复广及沙门、婆罗门,造诸功德,种天上之福】(P134.142.2):**付出之后就获得了很多的多财饶宝,那彼人就惠施众生,就乐善好施,就供给孝顺父母,就给自己的奴婢、 就给自己家中六亲眷属,亦布施沙门、供养三宝,就造作了很多的善功德,就种下了天上之福因。

**【是谓,比丘!得而惠施】(P134.142.2):**这是分两种人,同样都是付出,用心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同。

**【如前一人得财物而举者,当念舍离;第二人得而广布,当学此业。】(P134.142.3):**如前一人得财物而举者应当舍离,勿学,远离。第二人得而广惠施、布施之故,当学此业,应当学第二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