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P171.168.8):**有一时间段,世尊是在舍卫国中祗园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练比丘当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谓止与观也。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若复阿练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集,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如是观已,欲漏心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P171.168.9):**下午晡时,佛陀告诉诸位弟子:阿练比丘,阿练就是说在无人愦闹的深山,绝无人迹,或者是在空闲处,无人打扰,阿练若在这种清静之处的比丘,当修行二法,修行哪二法,所谓的就是止与观,就是止业处与观业处,指的就是内观,含有止,含有观。
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假如说住在阿练若的比丘,得到了真正的止禅,一心专注,一心正念,一心正知,得了一心,他的戒律成就,自然他的戒就增上戒学了。时时处处在在四威仪而不失,不失威仪就可以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赞叹止的功能,止的功用。只要能修止禅,戒律自然成就不犯,就是佛陀制的小小戒,他都无有过失,都能清净的依教奉行,都能作诸功德,时时出生一切的功德。
若复阿练若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集、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如是观已,欲漏心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这一段就是说观禅,刚才前一段说的是止禅,止禅成就戒成就,戒成就威仪成就,威仪成就功德成就。
下一段是说的世尊是时时引导诸弟子要住阿练若,要远离,要独住,佛陀赞叹独住者,独住比丘修远离行,比丘应当修学观禅,修学观禅如何修学,如何用心?四圣谛,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时时以四圣谛苦与苦止息之法,如实知之,只要获得了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四圣谛 ,如实见四圣谛,如实见是圣知见,如实知是四圣谛,彼如是观已,欲漏心解脱,这里的欲漏,就是烦恼 、五欲的烦恼,此心生起五欲的烦恼,就远离了,就净化了,就超越了,就解脱。有漏心,这是三有,三界就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烦恼。此心得以超越,得以解脱,就是说超凡脱俗,就是超越三界了,称为有漏心 。无明漏心得解脱,这是十二因缘,彻底获得了此无故彼无,无无明,无贪、嗔、痴,亦无老死,亦无老死故,就是无有轮回了,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已如实知之,超越六道轮回的解脱也如实知之,无明漏心得解脱。这是在十二因缘之中,彻底此有故有,此灭故彼灭,超越便得解脱智。这里的解脱智,指的就是无我之智,不二慧之智 ,一切智 、圣根本智,已经获得。获得以后,依一切智、智慧资粮,这样就出生须陀洹果,一切智出生二果,出生三果,四果。是一切智出生的四双八辈,生与死已经彻底无 ,无生亦无老死,称为生死已尽,因为生灭灭已,涅槃寂静,八梵行建立,所有的烦恼障断尽,称为所作已办,称为无事,无事阿罗汉,更不复受有,指的就是说六根对六尘的中间的贪、嗔、痴烦恼的根本,永断无余,不残余,未来不受、未来不生、未来不有,因为他有止禅、观禅的缘故。如实知之指的就是说生已尽,老死已尽,叫如实知之,自作证成就游。
**【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先思惟此法:止与观也。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复菩萨得观已,寻成三达智,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P172.168.2):**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这里说的过去、就是过去所有的诸佛,阿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正觉佛,都是由二法成就,是哪二法呢?止、观,所以然者?这是如实如实之法,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县道树下的时候,先思此法 :止与观,在菩提树下因为思惟修止禅、观禅。
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假如说这一位修行者他得到了止禅,获得了止的力量,止禅,便能降伏魔怨,止禅是降伏一切的五欲的,是征服五欲的,这叫调御丈夫,能降伏魔怨,这里说的止,单单只有止禅,都能降伏,都能降伏魔王波旬。
若复菩萨得观已,这里又赞叹了他已经修学获得了观力,观禅,得观禅已,寻成三达智,三达智就是三明,就获得了三,就是天眼明、宿命、漏智明。这三种智慧都是由于观禅而获得,由于观禅在四圣谛法之中就成就了无上,无上就是最上,就像山顶一样无过了,再没有再高处了,称为无上。至真等正觉这是属于正觉佛,正等正觉。
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远离独住的比丘,应当要时时运用善巧智慧,要修学思惟修,止禅 、观禅,过去的诸佛都是修止禅、观禅成就的。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P172.168.3):**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总结】:
这一经就说得很清楚,不学习 、不修学止禅、观禅不得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