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诸比丘当知,彼乐痛者,欲爱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乐痛者,是痴使也】(P194.187.1):**就是三痛,就是三受,痛就是受。受有三种受,在自我的身躯,在自我的身体,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指的就是说我们众生不如实知之,一直从出生以来到老死,都被感受影响。感受乐的感受,愉悦的感受生起来,就起喜欢、贪爱、执取、就起了贪心。苦,苦的感受生起,就起了不喜欢,嗔恨、排斥就起了嗔心对自我身躯的感受不知,对苦生起不知。对乐生起不知。对生法、灭法的生起不知。对生死,对一切受,生起灭去都是无知的。并且对不苦不乐的感受,也不知,这称为愚痴。所谓的轮回就是有受,有受就有我。我,处处以我为主,有我的感受。因此就有贪、嗔、痴,贪嗔痴炽然,就如同欲火,三界之火,贪欲烧,嗔恨烧,愚痴烧,就有一切烧。继续重复,使此人受无量诸苦。

**【是故,诸比丘!当学方便,求灭此使。所以然者,当自炽然,当自修行法,得无比法】(P194.187.1):**世尊说,对诸位比丘宣说,当学方便,应当不能懈怠,要精勤修学,要灭此使,使就是烦恼,就是结。不能令一切烧继续,应当要熄灭!要修学戒定慧,得以清凉。

**【诸比丘当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念自炽然,修行其法,得无比法,此则是第一声闻】(P194.187.1):**指的就是四念处之中的受念处,就只是受,建立正念,观察受,观察受的本身,指得观察苦受生起来,乐受生起来,不苦不乐的感受生起来。就只是如实观察,观察本行所作。受,受的本身,就只是观察当下之受,用平衡,平稳的心态观察受,受的本身,生起来的现象,灭去的现象,就只是观察感受,生起来与灭去的现象,当下就得法,就入法,见法,生灭法,无常法。世尊说,这就是无比法,这就是过人法、上尊法、超越法,此则是第一声闻,是从世尊的言教,世尊的引导之中,超越一切苦!这叫声闻阿罗汉。

**【云何,比丘!当自炽然,当自修行,得修行法,获无比法?于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而自游戏】(P194.187.2):**炽然就是智慧,这里这一段是引导我们修学四念处,“内自观身,如何内自观身呢?内观身,外观身,何为内观身呢?呼吸,就呼吸的本身而观察呼吸。安般念,这称为内观身。外观身,就观察身体三十二分身,称为外观身。内观受,就观察五蕴,五受蕴,称为内观受。五受蕴,我以五蕴而起的感受,五蕴而起的感受就称为内观受。外观受,观察身体,自我的身体不断地生起、不断地灭去。不断地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本来就有,只是之前不如实知之,外观受。内观心,就观察六情根,称为内观心,六情根: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情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根有眼根的特性,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细滑,意知法,眼根的特质,眼根的特性,能分辨,眼见色有分辨,分辨称为眼识。耳听声,听闻之后,分辨清楚之后叫耳识,或者是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内观心,这称为六情根。外观心,就称为心所法,心所包含的见解上的迷惑,思想上的迷惑,称为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见。外观心,二十随烦恼是外观心。内观法,指的所要断除的就是五盖,贪欲盖,嗔恨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叫内观法,时时从内心之中现起的法,内观法,外观法,就是运用七菩提分能断除五盖,能修学的七菩提分,能够断除的是七菩提分,所要断的,所要修断的是五盖。外观法指的就是七菩提分,这说的是内四念处,外四念处,内外四念处。于声闻中第一弟子,要修此法,悟此法。

【总结】:

这是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