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戒因缘 | 非时食戒

(~.1.明制意)

(~.1.1.立时意)

(~.1.1.1.引示)

《智论》:“问曰:‘若法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为戒?’答曰:‘我已说世界名字法有,非实,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有,为众人诃责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佛弟子礼法故。佛世尊结诸戒,不应求有何名字、相应不相应等。’‘若尔,云何但说假名时?’答:‘实时毗尼不说。以白衣、外道不得闻,闻生邪见故。说假名时,以通多分故。’”

(~.1.1.2.显意)

今有妄学大乘者,多贪著非时食,故具引诫之。

(~.1.2.取中意)

《经》中说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

(~.1.3.释名相)

《多论》四解: 一、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 二、从旦至中,作食时节,乞不生恼。中后已去,反上可知。 三、中前俗人事务,淫恼未发。中后闲预,入村乞食,多被讥谤。 四、中前乞食济身;过中静缘修道,非是乞时,名为‘非时’。” 又云:昼夜各分九时,事同须臾。“日下近地,热渐寒甚”,夜则长也。

(~.1.4.定时节)

《阿含》中《时非时经》,具明二十四半月之相。准俗,二十四气量之。

《僧祇》,令知时节,若作脚影,事同上经;若作刻漏。(《四分》亦尔。)“日极长,昼则十八须臾,夜十二也。长夜反之。”

(~.2.释犯相)

(~.2.1.明犯)

四缘:一、是非时,二、非时想,三、时食,四、咽咽。

(~.2.1.1.释初缘)

《律》云:“‘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僧祇》:“日正中时,名‘时非时’,若食得吉;时过如一瞬一发,食得提。”

(~.2.1.2.释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