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颇有此色,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颇有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耶】(P223.208.2):**有一位比丘到世尊的处所,与世尊在谈论之中,彼比丘与世尊说,颇有此色就是指的一切的、一切的色,颇有此色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颇有受、想、行、识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耶?就是指的世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此乃是常恒吗?此乃是不动?是不变异吗?能够久久地存于世间吗?就是这位比丘的提问。

【世尊告曰:“比丘!无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亦复无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若复,比丘!当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P223.208.3) : 世尊告曰:比丘,无有任何色恒在不变异,包括受、想、行、识,就是五蕴,它时时都是生灭变易的,无有一法是常恒。比丘当观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

【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若痛、想、行、识,久存于世,不变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别。是故,比丘!以色不可分别,不久存于世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别尽于苦本,亦无痛、想、行、识,不久存于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别尽于苦本】(P223.208.3) : 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也就是说修学梵行者要如实地观察五蕴,观察五蕴生法、灭法,生灭之法,如此才是梵行。梵行指乃清净,才能够梵行地渐次渐学、渐次渐证,八梵行圆满。梵行乃可分别尽于苦本,修学梵行才能够苦与苦止息。尽于苦本就是苦与苦才能止息。苦与苦就是苦圣谛、集圣谛,止息就是道圣谛、灭圣谛。

**【尔时,世尊取少许土,着爪上,语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见此爪上土不】(P223.208.4):**就在这时世尊取少许之土着爪上,语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见此爪上土否?

【比丘对曰:“唯然,见已,世尊】(P223.208.5) : 这位比丘说,世尊,见已!

**【佛告比丘:“设当有尔许色恒存于世者,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得尽苦际 。 以 是 , 比 丘 ! 以 无 尔 许 色 在 , 便 得 行 梵 行 , 得 尽 苦 本 】(P223.208.6):**世尊说假如有少许之色是常恒、是不动存于世间的话,修学梵行就不可能抵达彼岸,不可能抵达彼岸已。这里的苦边就是指的须陀洹果,到达苦边已就是阿罗汉,也就是无有少许之色是存于世间,应当要观察无时不在变化,这时时迅速变化,生灭之法众生而不能证之。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昔曾为大王,领四天下,以法治化,统领人民,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P223.208.6):**比丘,这里世尊为你说本生本源,我昔就是如来的往昔,如来的过去曾经做过大王,统领四天下,以法治化,这里的以法治化就是以十善法教化众生,治理国家,统领人民,是以道德、善法之故。七宝具足就是金轮宝、象宝、马宝,这里的珠宝就是神珠宝。

**【比丘当知,我与尔时,作此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有八万四千神象,象名菩呼】(P223.208.7):**这一段是记实世尊他七宝随身。所以世尊七宝随身,为何要谈这么一段,转轮圣王有七宝,就是说的世尊他过去世虽然具足福德而受用了七宝,做了大王,此乃不牢要,这不是梵行清白,圆满之梵行。

**【尔时,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复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于是】(P224.208.3):**这一段具足了转轮圣王的一切的福德,一切的功德,到底是做了什么因?是造了什么善因呢?昔作何福?做何功德有如此的权威?有如此的大威力来感召得如此。

**【复作是念:由三事因缘故,使我获此福佑。云何为三?所谓惠施、慈仁、自守】(P224.208.3):**就正思惟,由三事因缘故,有三法成就福德殊胜,使我获此福佑。福佑就是福荫,就是福报。云何为三?到底是哪几种法?这是三法,第一法是惠施,这里的惠施就是平等施,乐善好施,开手于人,不吝啬,这是惠施。第二就是慈忍,慈忍就是慈心,修习慈心。这里的自守就是持戒,自守就是五戒。

**【比丘当观:尔时诸行永灭无余,尔时游于欲意,无有厌足。所谓厌足,于贤圣戒律乃为厌足】(P224.208.3):**世尊对弟子说,应当观察,应当如实知所有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应当要永灭,永远把它断、灭、止,不要有余,不要有残余,这样才是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这样才是成大觉世尊。尔时就是他做转轮圣王之时,由于欲意,就是此心游,就是时时的此心住于五欲,在五欲之中不断地游荡,就像鱼就只是在池塘或者是在一海之中不能离,不能出离,受到制约,受到束缚、贪著之故。由于欲意无有厌足,无有满足,一直都希望更好、更多,就是无有止境,无有厌足。所谓厌足,要如何才能够满足呢?真正的满足、真正的知足,那就是贤圣的戒律,只有贤圣的戒律才能够使人知足,知足常乐。

【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无常耶】(P224.208.3):此色就是我们的色身是固定吗?是常恒吗?是不动的吗?

**【比丘对曰:“无常也,世尊!】(P224.208.4):**世尊,是生灭之法。

**【若复无常,为变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许,我是彼所乎】(P224.208.5):**自然是生灭法,是变异之法,是生灭变异之法,心在何处呢?指的就是过去心已经过去,过去色已经消失,已经磨灭,不可能再显现;未来色、未来的心,未来未成,未结成、未生成,就只是幻念而已,当下也是不可得,就是过去的色、未来之色、现在之色,就是三心是不可得的。此是我许,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许就是忍许,许可、自我暗示,这里的许就是自我暗示是我、我的,就是我是彼所乎,有我就有我所,我所有的一切。

【对曰:“不也,世尊】(P224.208.6): 这一位比丘回答说:“否也,无我,无我所,世尊!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觉也。诸所有痛,过去、当来、今现在,若远、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觉知】(P224.208.11):**诸所有色指的就是在自我的一具、一寻之身,在自我的身躯当中包括四大所造色,发、毛、爪、齿、皮等;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在自我身中形形色色,内身、外身,内身就是内部与外部 ,包括从头至足,这些自我的身体叫诸所有色。过去当来,过去就是过去已经消失了、已经败坏了、已经不见了,不可能再重现 、再往返了,已经过去了,过去之色。当来就是未来之色,未来之色只是幻念而已,只是一种希求、等待,只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而已,未来色还未显现、还未结成,还未结生。今现在者,当下迅速又会成为过去,若大、若小,看到的色碍,质碍,形状是大或者是小,这里的若大、若小,指的就是若粗、若细, 应当是说成粗色。若大就是粗色,若小就是细色,这里的若粗就是若大,指的就是内六处与外六处,应当翻成若粗,内六处与外六处称为粗色。细色就是若小、若细,翻成若细比较准些。若细指的生起了内心之中的喜欢,喜欢就是贪爱叫若细 。由于内六处与外六处的粗、粗色而触,接触才有的喜欢、贪喜俱称为若细。若好就是判断、辨别之后是心中树立的一种判断,就是若好、就是美。或者是说判断,判断之后就时时地记住了这是好色、这是胜色,这是好的、这是殊胜的,这已经记住了必须要,未来希望再显现的。若丑,若丑就是劣色,劣色就是丑色,令生起排斥的、割离的、不愿意面对的, 起的恚心、嗔恚心生起的。若好是生起贪心的因,亲因,若丑是生起嗔心、不喜悦、不喜欢,排斥而抱怨的近因是若丑。若远指的还未看清,还是模糊的状态是若远,已经看到色了,可是不清楚。若近就是近距离而容易看清、看清楚,记忆犹新的这叫若近。此色亦非我所就是所有的色不是我,也没有我的。我所就是我的,没有我、没有我的,这里指的就是色在自我的身体,或者是过去世、或者是未来世的、或者是当下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皮在自我的身体内外,从头至足无有一处是固定,时时都是变化,新陈代谢。由于变化的速度过快,我们的习性反应又时时地障碍,无有 samadhi(三摩地),不能如实看清动态,也无能了知静态,对自我的身体动态无法看清,对觉知力的静态也无法了知,这样就有我、我所。包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不如实知之。不管是过去的受、现在的受、未来的受,包括想、行、识世尊所说,因为轮回就源于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见解,指的就是迷惑,见解上、思想上、见思惑的迷惑才把身心,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当成了我,本身就是无我。如是智者之所觉知,这里的智者就是闻思修所获的修行人才称为智者,时时如实知、如实见称为智者,如实知四圣谛法,如实见四圣谛法之中的苦集灭道的生灭、无常、苦与无我,这是如实见,见法的特质。法的特质、特性是无常、是苦法,是无我 。

**【比丘当作是观:若声闻之人,厌患于眼,厌患于色,厌患眼识,若缘眼生苦乐,亦复厌患;亦厌患于耳,厌于声,厌于耳识,若依耳识生苦乐者,亦复厌患......鼻......舌......身......意......法亦复厌患,若依意生苦乐者,亦复厌患】(P224.208.11):**比丘当作是观,应当如实地修学内观洞见,若声闻之人,声闻就是听善知识的声音。听闻之后,听闻正法教就要厌、厌患于眼、厌患于色、厌患于识,就是要厌离。要厌离眼、色、识,眼见色生眼识,三法,由于厌离心生起不贪爱,不贪爱之故就解脱。众生由于若缘,缘于眼生苦乐不如实知之。智者知所觉,他时时地了知一切的苦、一切的乐都是由于眼见色生眼识而生的苦受、而生的乐受,这是生法。亦复厌患,厌患苦受、乐受,亦厌患耳鼻舌身意。这一段的经文就是厌患,指的就是厌离心、出离心,不贪爱六根对六尘生起的六识,厌离六根、六尘、六识 ,厌离生起的苦受、乐受,由于厌离之后就无有过失。

**【若依意生苦乐者,亦复厌患】(P225.208.1):**就连内心之中时时生起的苦法、乐法,生起的苦乐受,苦受、乐受彻底地厌离。

**【已厌离,便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之智】(P225.208.1):**厌离指的就是不贪爱,调伏欲,调伏欲贪便解脱,如此就获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之智。为何获得解脱之智?因为如实知之,如实知之是由于止禅、观禅密集的相续才能承办每个当下都是如实知之。由于如实知之,六根对六尘不生,不生习惯性,指的不生贪嗔痴。不生指的就是不灭,由于不生不灭,生灭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