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三三昧,云何为三】(P259.214.3):**三昧就是三摩地,三摩地是巴利语,三昧,三昧耶,这属于梵语,就是有三种等持,这三种等持不是凡夫,就是圣者所修的称为三三昧,到底是哪三种?

**【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P259.214.3):**是空三昧,无愿三昧与无相三昧。这里的无想翻译有误,应当是无相,相是相貌的相 哪里有无想三昧,无想是外道也有的四禅,四禅的八天当中,有三天是凡夫所居,就有一层天是无想天,就是凡夫,有五净居天是圣人所居,这里是无相不是无想,这一经的核心就是三种三摩地,是智慧所摄而出生的等持而出生的定,任何的外道是不共,与任何的外教外道是不共之法,唯有佛与佛陀弟子才能够修学此法,这三种三摩地是依慧,是依出世间的心,不迷惑的心,依不二慧、空性慧、无我慧、无漏智而出生的三摩地 其实这三种地,在当时应当是翻译的人也不一定证得。在古老的传承,在佛陀时代,其实三三昧,修学三三昧那是得灭尽定之人 灭尽定,灭尽定是大阿罗汉才能获得灭尽定。四禅八定加灭尽定称为九种叫九次第定,这才是定的完成者,他为何要修学三三昧呢? 为度众生,为彻底地慈悯众生,慈心相向而修学的三三昧 指的就是狮子奋迅定、超越等持定,才有这三种定出现,也就是阿罗汉所修的定称为三三昧。

**【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P260.214.2):**首先无相三昧,无相三昧这是阿罗汉修学慈悯众生,时时地以看众生之故,到底还有哪些众生未得度,还有哪些众生因缘成熟、未熟 、将熟、已熟,他的心是系于众生 ,是念念于众生而修的无相三昧。他看到众生生灭变易,成住坏空,时时都是执着,被五欲六尘就是六根对六尘,而时时被五欲,就像猴子一样路过了,一个地方就被黏漆,就被一种粘黏而束缚住了,不得任运自在,修狮子奋迅定之时,他获得的无相三昧,他的内心是安住于无相三昧之中,可是他看到的众生是时时被欲,受五欲所迷惑的是黏着踌躇在,五欲之中不能自拔这叫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他时时地悲悯一切的学生,就是他的弟子,这是阿罗汉,他时时引导弟子要勤修戒定慧,要熄灭贪嗔痴,称为无愿三昧,这是四圣谛法之中的,时时引导弟子要彻知,要了知要思惟十二因缘,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集谛法,要时时修学沙门道,沙门法,道谛法,只有道谛法的戒定慧才能根除集谛法的贪嗔痴,这是在二谛当中。时时安住道谛法,思惟集谛法,要断除能断的是道谛法,所要断除的是集谛法,能修的是道谛法,所要修的,所要根除的,灭除的是集谛法。这才是无愿三昧,时时令弟子而获、而得、而修,而在法中成长,这是阿罗汉的无愿三昧。阿罗汉有空三昧,在修学九次第定的过程之中,他时时令弟子要明白清楚空三昧,他时时引导弟子此处由此处空,彼处由彼处空,有处从有处空,无处从无处空。为何,阿罗汉的弟子称为多闻圣弟子,执着于此心,执着,阿罗汉就教导内空。内空就是执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 就引导是内空,空无所有,外空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叫外空,内外空称为六识,空空就称为十八界,何为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这要彻底地现前了这三种: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这叫空空,大空就是五蕴,又称为大空,要彻底地清楚此有故彼有,由于无明缘行,行缘识,才有生缘老死,这是轮回,轮转重复之意,此有故彼有,要彻底地清楚而了知此无故彼无,无明无行无,乃至生无老死无,这才是空三昧。

C.总结:

这里的三三昧,这是阿罗汉时时引导弟子,时时观望弟子,哀悯,阿罗汉修行不为自己,只为众生而修行,他修三三昧,是依众生而有。而起的三三昧。好,此经的结束有一首偈语:偈语是诠释前面的这几部经的,这是属于我们学习的三法,我们《增一阿含经》从一法,学了二法,又是三法,三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