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P280.230.1):**这是阿难与诸位大阿罗汉亲自听佛陀所说。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P280.230.2):**有一个时间段,世尊住舍卫国祇园精舍。

**【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斯须,复以两手摩如来足已,复以口鸣如来足上,而作是说:“天尊之体,何故乃尔?身极缓尔,如来之身不如本故】(P280.230.3):**下午晡哺时,尊者阿难到世尊所,斯须,就是须臾,就是刹那之间,阿难用两手摸如来足已。这就纪实在印度这是古老的一个传统,而不是只有佛教才有,印度最高的礼仪,包括现在整个全民印度所有人民,只要小辈对长老,学生对老师,见面最高的礼节就是接足礼,普通的礼节就是合掌,这是整个印度的礼节,用两手去摸对方的足,就将自己的手放于自己的脑门,放于自己的头部(说)纳玛斯特(Namaste,印度的见面问候语),这就是印度的传统优良的礼节,那世尊的弟子也是根据传统,阿难而作是说:天尊之体,就是如是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何故乃尔身极缓尔,如来之身不如本故,指的就是说如来的身体,难道也会变成衰老吗?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今日之体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体,为病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P280.230.3):**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指的就是现老相、现衰相,这是色身,这是世间法,今日之体不如本故,就是现在的身体跟年轻年少相比是有悬殊,现在是老相皮皱老衰,所以然者,夫受形体,就是指的世间的身体,是要接受生老病死,为病所逼,这是苦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这是指的八十岁的时候,都会有病,都会受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生灭变异的无常,无常就是天使所收回,这就是证明,虽然如来的相好如来的功德力、福德力都是抵不过无常之力。

**【是时,阿难闻此语已,悲泣哽噎,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咄嗟!老至乃至于斯】(P280.230.4):**是时,阿难闻此语已,听到了佛陀所说之后,悲泣哽噎,就是吃东西噎着的意思,就像难受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就是说,为何如此身体,如来之身应当长寿无疆才对,这时阿难很感慨不能接受世尊的身体如此的老相衰相。

**【是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是时,世尊渐渐乞食,至王波斯匿舍。当于尔时,波斯匿门前,有故坏车数十乘,舍在一面】(P280.230.5):**是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是时,世尊渐渐乞食,至王波斯匿舍,到了王宫,到了波斯匿大王的住处;当于尔时,波斯匿门前,有故坏车数十乘,舍在一处(面),世尊与阿难看到波斯匿的门前有坏车数十乘舍在一处,就是放置安置在一面。

**【是时,尊者阿难以见车弃在一面;见已,白世尊曰:“此是王波斯匿车,昔日作时极为精妙,如今日观之,与瓦石同色】(P280.230.6):**是时,尊者阿难以见车弃在

一面,见已,白世尊曰:此是王波斯匿车,昔日就是往昔之前作时极为精妙之前,此车很精妙,如今日观之,与瓦石同色。就是即将解体,就是说的任何事物这是不可能常恒,不可能安住的,它是有变化,无时不在变化。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P280.230.7):**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这是外身内身内外之身,一切四大因缘所合所成,因缘所结合,因缘假合,这就是指的一切的总相、别相,总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有一切都是因缘而散因缘而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咄!此老病死,坏人极盛色;初时甚悦意,今为死使逼。虽当寿百岁,皆当归于死;无免此患苦,尽当归此道。如内身所有,为死之所驱;外诸四大者,悉趣于本无。是故求无死,唯有涅槃耳;彼无死无生,都无此诸行。”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P281.230.8):**尔时,世尊便说此偈:咄!此老病死,坏人极盛色;此老病死这是因缘之法,能够败坏,就是身体力强种种的年盛,种种的美色,都能够毁坏,这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自然的常法。初时甚悦意,今为死使逼。指的就是说最初诞生之时他的肌肤颜色,走路的轻便,色种种都是令人见之喜悦,渐渐变老而死时,每一位都会趋向于老,趋向于死,被死所逼迫,这就是此是苦是逼迫性。虽当寿百岁,皆当归于死;无论是谁,不过百岁,最后都是要归于死,结果都是死。无免此患苦,都避免不了此患此苦,尽当归此道,这是自然之道。如内身所有,为死之所驱;指的就是说一般众生的身体,称为内身都为死所逼迫。外诸四大者,就像天地日月,星辰、草木、瓦石也是四大,四大种所和合而有,这是假合假有外四大也如是。悉就是渐渐趋向于本无,它本来就是从无到无。是故求无死,唯有涅槃耳;在世间法都是要接受生老病死的,要不生不死,无生无死,超越生老病死,此法就是涅槃之法,无有其他,就唯有涅槃。彼无死无生,无生亦无老死故,都无此诸行,无此诸行就是无有习惯性、习性反应、连锁反应,无有轮回的诸行。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世尊他进入王宫之中,波斯匿王人王之座都会请世尊坐。

**【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P281.230.9):**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就是受用饮食结束,王指的就是波斯匿,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就连波斯王也问佛陀,所有的诸佛,诸佛的身体是金刚不坏,是能够无量寿,难道也有老病死吗?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P281.230.11):**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指的就是说,我证悟的法,证悟的法身,是永远存在人世间,不可毁坏!可是身体,就是如来的身体呢,我今亦是人数,这是来人世间显现来应化的,应化身,父亲的名字是真净,就是净饭大王真净王,母名摩耶夫人。世尊说,我是出自于转轮圣王种,是出转轮圣王的释迦族。这里的一段表达就说,虽然如来已经超越了不生不死,这不生不死指的就是不生不灭,是不受的是心不受,身体是世间的,身体是世间法,是有成住坏空、生灭变异的,那心是超越的,心是所证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具足圆满五分法身,所以如来法身是永远在世间,永远是在三千大千世界流布的,法身不坏永存。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诸佛出于人,父名曰真净;母名极清妙,豪族刹利种。死径为极困,都不观尊卑;诸佛尚不免,况复余凡俗!”尔时,世尊与波斯匿王而说此偈:“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尊;人中王为贵,众流海为首。众星月为上,光明日为先;八方上下中,世界之所载。天及世人民,如来最为尊;其欲求福禄,当供养三佛】(P281.230.12):**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诸佛出于人,这一句就很重要,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在此处成佛,不在别处,不在天上,不在其他(处)就在人道,就在阎浮提南瞻部洲成佛。为何此处是苦乐参半,苦与乐是均等,天上极乐,其他三恶道极苦,不能成佛。世尊说父名曰真净王,就是净饭大王,母名极清妙,就是摩耶夫人,豪族刹利种就这是豪贵最上贵族,这是刹利种刹帝利。死径为极困,都不观尊卑;指的就是说,这种(对于)在世间法(来说)(法)对待每一个人,都是不偏不倚的死径为极困,都不观尊卑,就是说不论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天上人间、在三界之中,三界九地之中,都会老病死的,因为它是有生就有老死。诸佛尚不免,所有诸佛来人世间示现,也不免此不免生老病死,这是指的色身,况复余凡夫,那凡夫更是受生死,都是不定期,都是不可预期的,不可控制的。 尔时,世尊与波斯王而说此偈: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尊,就是在欲求供奉天地的范围之内,祭祀或者是祠祀就是祷告或者是供品,或者说斋施火供,这是指的印度婆罗门火供是最流行的,最普及的,是最第一,这是在印度外道之中火供在祭祀斋供之中。可是诗书颂为最,在表达的语言之中诗书颂为最,就像印度公元前的一千六百年,就有雅利安人把《吠陀》,四种《吠陀》就用诗书颂,而表达天地日月历史,就歌颂以纪实,修行而成为知识,就流布知识,一直流布到公元前的六百多年,佛陀诞生人间就产生了《奥义书》的六个派系,《吠陀》就是知识的意思,诗书颂为最,能够用诗或者是书或者是偈语来表达这是在语言学在说话之中是最第一的;人中王为贵,在人道,在凡夫界人群当中,王就是人王,是最尊贵的,在众流,就是河流山川小溪流,所有比起来都比不过大海,所以众流海为首。众星所有天空之中所有的星宿,月亮是最第一,所有在虚空之中的光明,最光明指的就是说还是太阳日为先;八方上下中,任何的方向还是居中最第一,八方上下中它有核心,它有中轴线,任何的方向,在八方乃至于十方都是由中央来指挥,最中部最核心,世界之所载,整个一小千世界,都是由太阳的吸引力,所有的星宿都是围绕成为载体,成为运行叫高界运行。天及世人民,在所有的天界乃至于四禅八定的色界、无色界、六欲天的天人,乃至于一四天下的南瞻部洲、西牛贺州、东胜神州、北俱芦洲所有的三界之中,如来最为尊,如来最尊最上最无上。其欲求福禄,要求福报者求福德者,当供养三佛,当供养三宝佛、法、僧三宝,宝罕见,难以遭遇,难以获得,此乃三佛,就是三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在,世间人所爱敬。云何为四?少壮之年,世间人民之所爱敬;无有病痛,人所爱敬;寿命,人所爱敬;恩爱集聚,人所爱敬。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世间人民之所爱敬】(P281.230.1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在,有四法世间人所爱敬,这四法是世间人所喜欢的,到底是哪四法?少壮之年,就是年少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二十、三十、四十,这是人人都喜欢的,世间人民之所爱敬;第二法,是无有病痛人所爱敬,就是身体健康气力旺盛,是人人都所爱敬的,是无有病痛这是第二法;第三法,就是长寿,寿命人所爱敬,人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寿命,寿长命长乃至于不死,人所爱敬;第四法,恩爱集聚人所爱敬,自己喜欢之人,六亲眷属团聚之时,自己喜欢之人在一起,相聚之时非常开心,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世间人民之所爱敬。

**【“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世间人民所不爱敬。云何为四?比丘当知,少壮之年,若病老时,世人所不喜;若无病者,后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寿命,后便命终,世人所不喜;恩爱得集,后复别离,是世人所不喜。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为,比丘!世间有此四法与世回转】(P281.230.15):**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世间人民所不爱敬。有四法,这是人道所有人类所悲哀、所恐怖、所忧戚。云何为四?比丘当知,少壮之年,若病老时,第一法,少壮不见了渐渐老相衰相,乃至于弯腰驼背、眼瞎耳聋、面黄肌瘦、头发皓白、度步难行、柱杖而行,此乃少壮已过,这是人人都是恐怖,不愿面对之事,这是第一法。第二法,就是健康已过,病苦缠身,无有疗治,时时被病的逼恼,被苦痛的逼迫,这是每一位都恐怖,所不喜所嗔恨、所嗔恚,嗔恚、排斥不愿面对,这是第二法。第三法,即将死亡奄奄一息之时,指的就是身体暖识受即将离时,即将命终,即将死去,指的就是身体在败坏之时,世人所嗔恨,世人所不喜,不愿面对,这是第三法。第四法,恩爱得集,后复别离,指的就是自己喜爱,自己爱敬,自己恭敬,自己慈爱之人,包括父母、六亲眷属在离开,就是死了或者是分开不相见,此人而起忧恼,被苦所逼,内心忧戚,这是世人所不喜。这四法,这是世人所不喜,不愿面对。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诸佛世尊,共有此法。这里就是说明了共有此法,指的就是依报,无论是佛、阿罗汉、辟支佛、天人与一四天下的所有众生,都是要依此共此不能逃离的一法,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世间自然的法则,这叫依报。依报是所有凡圣皆同,这是共法。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法与世回转,就是指的回转,就是不断的重复,不断地生法不断地显现灭法,生灭之法回转,用一个词语就是重复。世尊(所说)就是用语(为)无常就称为回转,这是世间无常之法。是正报不同。虽然依报相同,为何相同?所有诸佛、所有阿罗汉、所有天人与人,只要来到此世间就要接受,就必须要承受就是要接受的,空气接受的,饮食接受的,四大都是共同的接受的,生老病死都是共法,这此乃依报。正报不同,正报就是自己的善功德,福德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圣与圣之间,都是有别,这是果报不同,称为正报不同。

**【“若不觉此四法时,便流转生死,周旋五道。云何为四?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是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觉知者,则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觉知此贤圣四法,断生死根,不复受有。如今如来形体衰老,当受此衰耗之报。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P281.230.16):**若不觉此四法时,便流转生死,不觉就是不觉悟,无有觉悟无有醒悟,还在梦中,就会流转六道生死轮回。云何为四?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这里有四法,是要觉悟的,到底要觉悟什么?就是要觉悟四法,要在四法之中成长贤圣戒,就是增上戒学,五戒十戒乃至于上百条戒都是属于贤圣戒律;贤圣三昧,就是所有贤者圣者所依的三摩地,禅定称为四禅八定,这是贤圣所共的禅定,还有不共贤与圣,不共的定就是灭尽定,灭尽定只有四果、四果以上的阿罗汉才获得证得,这是不共贤圣的智慧。智慧就是四圣谛法,除了四圣谛法不名为智慧,都是世间的世智辩聪知识贤圣的解脱,解脱就是层次不一,从欲界之中解脱,超越了欲界也称为解脱,首先从三恶道之中解脱也称为解脱,从善至善,从光明至光明,和谐快乐趋向于和谐快乐,这是从三恶道之中解脱,这是第一步,这是第一层解脱,再下来是从欲界之中解脱,就得初禅,二禅从初禅解脱,四空定从色界之中解脱,须陀洹果从三界之中解脱,二果从初禅中解脱,四果从所有的定中定的完成定的圆满,从定中解脱叫灭尽定,阿罗汉从烦恼之中彻底解脱,从根本烦恼彻底根除烦恼而超越一切到彼岸已,这也是最圆满的解脱。无学道无学位这都称贤圣解脱,一路解脱门指的就是三十七道品,是唯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觉知者,则受上四法,不觉知戒定慧,也就是证果,只要不觉知此四法,那就是接受了世间的老病死爱别离苦四法,要超越四法,要超越世间的轮回,一切的生老病死跟爱别离,就必须要修学戒定慧解脱,要觉知此贤圣的四法,断生死的根本,不复受有,不受后有,不受三有三界的轮回。如今如来形体衰老,当受此衰耗之报。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应当指的就是一切行无常,有生必有灭,无生亦无死,此灭最为乐,要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要常念无常之变,就是要证要彻知无常生灭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