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往至世尊所】(P301.237.3):**这就是祇园精舍的主人,供养的施主了,阿那邠邸又翻成为须达。他有个外号叫给孤独,就是慈善家。在他的舍卫大国之中是第一大长者,是专门作慈善的,是给这些孤独,弱者,无依靠者作为慈善的,作为依怙的,所以就称为给孤独。这位大长者阿那邠邸就去了佛陀的地方。

**【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长者曰:“云何,长者!汝家中恒布施耶】(P301.237.3):**世尊就问这位阿那邠邸长者,云何,长者,你家中时时布施吗?

**【长者白佛:“贫家恒行布施,又饮食粗弊,不与常同】(P301.237.4):**他称贫家,在佛陀的身边,他们都称为穷人,虽然多财饶宝。从它这小段的记实。他是布施,他在城中每个小城市,他都分了五处布施。在岔路口的东南西北就是四处了,在城市的中央就五处布施。或者是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都派出去法工。就是无私的,就只是奉献,就只是布施,这是阿那邠邸的行为。可是他布施由于过于宽广,他这段时间有点贫穷了。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复不发愿,复无信心;由此行报,所生之处,不得好食,意不贪乐,意亦复不乐著于好衣裳,亦复不乐著好田业,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仆从奴婢,亦复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报。若长者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当至诚用心,勿有增损,废后世桥梁。彼若所生之处,饮食自然,七财具足,心恒乐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所以然者,由于中发欢喜心故】(P301.237.5):**这段的记实很重要,这在引导我们布施分很多种,或者是自己用身体布施,为他人扫地,煮饭,都是布施。见面之时劝导他人心欢喜,引导对方从叛离隔阂纠结之中解脱,都是布施。这称为语言布施、知识布施、智慧布施或者是法布施,都是布施。还有见面,见到任何人行善,自己生欢喜叫随喜布施。随喜赞叹布施,都是布施。可是要用心,要至诚心。这段的记载有很多的人做了很多的善业,做了很多的布施,他没有至诚心,用骄傲心、用慢心、用无记心去布施,虽然是获得很多的福报,可是结果不殊胜。这里世尊说了,即使是获得很多财宝,因为他不穿好衣裳,也没有什么好田地,他的奴仆也不听使唤。因为他不受用,无有权威,无有威德,都是可惜。你看这里说勿有增损,废后世桥梁。指的就是说荒废了很多的,就能够让自己的路会有些障碍,所到之处还有不顺,还有苦忧。假如说布施之时,在行布施的时候要发愿,发愿要有至诚心,要带有欢喜心,要带有感恩心,要带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心,这样去布施。所生之处饮食自然,七宝具足,又时时地身心康健,又受用五欲功德,他自己的佣人,乃至于是奴婢下人,欢喜而受教。自己欢喜,亲人欢喜,朋友欢喜。自己有权威、有威德、有威严,这就是用心不同。这就是世尊引导阿那邠邸,引导这位大长者须达要如何用心,这就是要善用其心。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真珠、虎珀、砗、玛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尔时,布施之时,用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有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作如是施;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施】(P302.237.2):**澡罐,这里说的澡罐就是水瓶

**【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复以八万四千卧具,皆用氍文绣毾㲪自覆】(P302.237.2):**氍氀毾㲪就是一种毡子装饰品,叫氍氀毾㲪自覆。

**【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布施;复以八万四千龙象布施】(P302.237.2):**这段就是说,布施都是过人的福德,而导致的令自己成为多财饶宝的大福德是种种的布施。

**【长者当知,彼毗罗摩虽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计量】(P302.237.3):**这里就说,过去久远,久远之劫,过去久远很多世很多世之前,有一个梵志,就是有一个婆罗门。婆罗门跟梵志有一点不同。梵志是婆罗门中最优秀的修行人,是在家的修行人,是最优秀的,又称为婆罗门的居士,名字叫毗罗摩。他用那么多的,多财饶宝去行布施。可是阿那邠邸,你要知道,还不如造一个小房子,造个小房子供养谁?供养招提僧。什么是招提僧?出家人、比丘、云游僧、招提僧就是云游僧。这样获得的福报,这样获得的福德,不可称计。

**【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归佛、法、圣众,此福不可称计】(P302.237.3):**这里又说了,假如说作了那么多的布施,还不如造一小间,一小所房子供养僧宝。其实造这样的房子,造这样的寺庙供养,又不如受持三皈五戒。如果自己能够受持三皈五戒就胜过之前,那受持三皈五戒之福。又不如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P302.237.3):**这段就说得很清楚了,即使是用金银财宝无量无计,无边,不可称计供养布施,都不如建一小房舍供养僧宝,又不如三自皈依,又不如五戒,又不如行慈心,慈心殊胜。所以弹指顷之间行慈心,这里说得很清楚了。

【**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P303.237.1):**世尊说,所有的功德,我都如实知之,作所有的功德都不如造房舍供养,造房舍、造寺庙、又不如自己三自皈,三自皈不如受持五戒,受持五戒还不如弹指之顷生起慈愍的众生之心,慈心相向一切众生,慈心相向佛陀。

**【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P30,3.237.1):**一切世间不可乐,一切世间的福都是是不牢要的。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也。所以然者,尔时施主者,即我身是也】(P303.237.2):**这里佛陀就说了,当时的过去很久远之前,那位梵志,那位毗罗摩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所作功德,信心不断,不起著想】(P303.237.2):**没有贪心、没有染著心。

**【是故,长者!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P303.237.2):**这个很重要,布施要自己,要亲自去布施,不要代,不要让人代表。

**【发愿求报,后求受福,长者当获无穷之福。如是,长者!当作是学】(P303.237.2):**这是教诫弟子,这是世尊教诫,你看我过去世也作了大布施。就讲这个布施的层次,圆满与非圆满;究竟与非究竟;最后是所有的布施都不如修慈心,慈心相向,这是最圆满的布施。慈心,有慈心就有感恩心,就是无我,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么叫无缘大慈?很多人一听没有缘分的人我就不慈悲他,这是错的。无缘大慈就是说不缘任何相,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少,就是不缘任何相,他时时的慈心是充满,他的慈心时时是遍满,增广。是不缘任何相,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到对方苦,自己更苦,这样才是真正的慈心。所以世尊教诫这位阿那邠邸之后,应当要依教奉行,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P303.237.3):**长者听闻佛陀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