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P304.239.1):世尊也是在舍卫国中祇园精舍。

【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 蜜 , 具 足 六 波 罗 蜜 , 疾 成 无 上 正 真 之 道】(P304.239.2):这里就是弥勒尊者,就问世尊,到底要成就多少法才能够成就佛陀?疾就是速成佛,要如何才能够最快速地成就佛道呢?到底要具足几法?世尊说具足六法,檀波罗蜜就是布施,具足六法者,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具足六法波罗蜜就是 paramita,印度话称为paramita,ta 就是多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是究竟是圆满,称为 paramita。翻成波罗蜜多,具有六法。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P304.239.3):世尊告诉弥勒:蔡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这里说的四法本就是四法印,诸法之本,就是诸法之根本,就是法印,叫四法印。一切行无常,首先是无常,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无常,必须是生灭法,然后一切诸漏是苦,一切苦虽然是如此,是无我的,虽然无我是涅槃寂静。在很多时候,是宣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四法印加上诸漏是苦,诸漏就是所有的烦恼,有烦恼不可能是快乐,就是决定了是苦。其实三法印与四法印都是引导我们是诸法一切法是生灭之法,一切法是无我的,一切烦恼是苦,必须要证涅槃。涅槃寂静才是休息乐、沙门乐、善逝乐,好,具足四法之本,四法印还要修学六种波罗蜜多,就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何要具足四法之本?有一世,世尊还在深山之中修学梵行,就有一位鬼,大鬼王一般的,就在这一位萨埵,就是这位修学沙门法的身边而唱,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来这一位梵志就说:“此法还有吗?因为他只是证到了诸法,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是生灭法,只是获得生灭法,后来这一位大鬼王说有这是我亲自听佛陀所说,可是要获得,亲听闻过人法,指的就是上尊法,必须你要有表示要供养,本身修学梵行法,就要发大誓愿一切都能供养,在经中所说,除了自己的父母不能供养,还有日月不能供养,只要是自己能够作主的、无主的自己所属的都能供养后来这位大鬼王说,除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还有超凡脱俗证无我之法,这是诸佛,我见诸佛所说,我亲听闻,你必须要把你的家眷供养我,就是那时候,这位萨埵,他是在深山里边的婆罗门,他带有妻子孩子在深山之中修行,他为了求法就把妻子供养给了这位大鬼王,他说把你的儿子也供养给我,听我召唤,听我使唤,这位大鬼王他还当着这位萨埵,不断地虐待,不断地显现,令这位萨埵能堪忍否,后来经过了考验,这位萨埵他是为求法之故,清静供养能施舍一切。后来这位大鬼王就宣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涅槃寂静。”这也是只显示了三法印,虽然是四句,也只有三法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涅槃寂静。这位萨埵听了之后就获得了过人的上尊法,就获得了圣果位。他是帝释天,忉利天宫的天主,来度这位萨埵,来考验为求法,必须要放下,能布施者证明一切能施、所施,无所吝惜,乃至于自己宝贵的身躯,生命都能布施,这样才是获得甚深过人法的法器。这是表示,这是四法之本,就是根本之法,根本的法要,具足必须要具备六种法,才能彼岸,彼岸已,抵达,布施是资身成就,资身就是福德资粮的成就,布施叫资身成就,持戒是自身成就,持戒之人自身就是庄严得到了大名称,叫自身成就,持戒就是相好庄严,忍辱是眷属成就,忍辱负重,有堪耐心,不易动怒,此人他的朋友、他的眷属、他的团队、就是增多,指的忍辱,是眷属成就,精进者,精进是发起成 就,为何精进者是发起成就?他犹如出离马,速就是疾,疾速就是快速地抵达目标。精进者不停留,精进不懈怠,懈怠者就是无有精进。精进者可以摧伏,可以降伏懈怠懒散之心,禅定者不惑,不惑就是见真实之法,所以第五就是禅定,第五惑不重,有禅定之人就犹如将军,所到必克!有禅定就能征服烦恼,指的就是第五惑不重,第六意业不达,指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梵语就是 Prajna,指的就是出世间的不迷惑的,无我的智慧,无漏的智慧,称为般若业不达。业就是不会再造黑业,不会再造恶业,不会再干扰伤害他人,身业、口业、意业,都是清净,饶益他,饶益自己,自他二利作为饶益,叫业不达,这是六种 paramita 具足了四法印,六种波罗蜜多,如此才能够出生,才能够速成,疾成无上,无上就是无过者、圆满者、究竟者、正觉佛。

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P304.239.3):指的就是上供下施,除了供养佛陀、阿罗汉、辟支佛、尊师、乃至于天及人一切畜生都要布施。指的平均不选择人,指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喜欢,或者是不喜欢的习惯性布施,应当要无我的布施,要恒作斯念,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之类,有食物就得活命,无有食物丧命、便死,此乃是成佛之道的初法,具足六波罗蜜里边的布施度,布施的初度、初法。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著。】(P304.239.4):菩萨就是觉有情,觉悟他人的,帮助他人的,称为菩萨。若惠施之时自己的头、目,哪怕是髓脑,是国、国家所有的多财,饶宝的钱财,或者是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都是要欢喜地惠施,不生着想、不生吝惜与哀惜,不生贪著,由如应死之人临死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得以布施要生欢喜之心,布施要三轮体空的布施,何为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物这三轮体,空施者,就是布施者,受者就是接受的人,施物就是所布施的一切的衣物。这三种就称为三轮,它的体性是不可得。称为三轮体空,才能够成办无有贪著。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P304.239.5):普及就是广施不由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为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所以首先布施要含有三法,要普度一切众生,为成佛道,发愿成佛道,就是不为自己,首先就是不为自己,只为求佛道而普度众生。此三法指的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意,目标很清楚,为何要成佛?是为度众生之故。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以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 终 不 越 次 , 使 此 诸 施 具 足 六 度 , 成 就 檀 波 罗 蜜 。】

(P304.239.6):就是具足了六度,储存而明了四法印,诸根寂静就是修根,就是善守护修根,思惟禁戒就是明白戒的功德。不兴嗔恚,断除嗔恚心,修学慈心,成就要勇猛精进,增其善法也就是勇猛精进,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戒是初善,定是中善,慧是后善。要增其善法,除不善法。何为不善法?欲念,此乃贪。恚念,此乃嗔。害念,此乃痴。要根除,要去除贪嗔痴恶不善之法。要恒若一心,要落入禅定,意不错乱,要具足辩才,要听闻,要多闻博闻强记才具足辩才,语无碍、辞无碍、辩才无碍,说障碍法无碍法门终不越次。这里说的要法法成就不能越次。就是指的就如同波斯匿王从舍卫国去跋耆国准备了七部车乘第一部,看到第二部才舍了第一部,乘了第二部看到了第三部车,才舍掉第二部,乘第三部,渐次地第七部车,到达跋耆国。七部车一起坐,那不可能只乘一部车,到达跋耆国也不可能,它是渐次的修学,也如是修学的方法,要渐次渐学,法次法向不能越,不能超越,不能跳跃,要按步骤要按顺序,渐渐地才能从四禅八定之中渐次地入灭尽定,证四果阿罗汉。使此诸施具足六度一开始,无有布施,不能具足七法,无有布施度就不能具足其他的五度,它是渐次的。所以布施是度悭贪的,自度度他,布施是得二利的,自利利他,由于布施就能够超越自我了,自我的悭贪、自我的吝啬、自私就彻底地净化,布施是度悭贪的,持戒是度毁犯患的,忍辱是度嗔恨的,精进是度懈怠的,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称为六度。成就檀波罗蜜,成就了布施波罗蜜就能够渐次,渐学渐次渐证,就能成就渐次的升进,这叫法法成就,不是只修一法,不是只修一个法门就能成就,那不是佛法,佛法是法法成就渐次成就。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P304.239.7):四法就是四法之本。无有四法印就没有六度,它是渐次。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真正的欲成佛道的觉有情。这些阿罗汉们就要希望,令一切众生获得安乐、快乐,安乐与安乐因,就要发此决定的誓愿,要具足一切的善行,要具足一切的道品。

C. 总结:

弥勒是贤劫之中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三尊前一尊佛,人寿二万岁之时,那是迦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