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概述

六十八经的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审知众生的根原所趣,就是审察而如实知之所有众生的根机、根机的缘生,或者是为何会去到地狱呢,为何会去到天堂呢,世尊会如实知之他本行所作到底是做了什么呢,是以及布施的果报要得到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是因如是果,世尊是审察而如实知之的。然而众生乃不能以平等施,世尊观察了,大部分的众生不能达到平等施,就是自私、悭贪而自堕落的,而怀有悭嫉的心缠住其心意。

一位比较有悭贪、有嫉妒的心的人,他就时时地被世间的情、爱、自私,就是嫉妒而缠裹、而包裹、而束缚,他的心意就时时地纠结,就是时时地烦恼。如果能够平等惠施的话,就必获其福佑,福佑就是大福德、大富贵,这叫福佑,就可以获得福德的保佑,福德的保佑就是保佑自己又能够善护他人,叫福佑,这个翻译特别的殊胜,这个词组。

真正的福佑就是福德神变,说得再彻底一点就是福德神变,很多人他有大福德,他有福德神变就不会被什么灾害呀?地震、水灾、风灾、火灾,或者是他人的谋害,他通通都没有畏惧,任何人伤害、任何自然的伤害他都安然无恙,这叫福德神变、就叫大福佑。这样的福佑是从何而生、从何而有?因为平等惠施、广大的布施而获得的,不是其他的原因,就是广大的慈心、平等的慈心而获得的大福佑、福德神变。

B.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今日审知众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报】(P60.68.3):**就在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说:如我今天审察而知道众生的根原所趣,也知道布施的果报。

**【最后一抟之余,己不自食,惠施他人】(P60.68.3):**最后一抟之余就是我们吃饭最后剩下来一抟,那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的比丘在旷野之中,或者是吃饭的时候最后剩下一口,最后的一段食的残余之食,也就是分施给人、分施给众生。

这就是有一次,这样为什么最后剩下一抟之食还要出食呢?这样的出食,因为风土人情,根据每个地方适宜的安排就不一样。在真正的古老的印度,佛陀的时代是这样的缘起:有一天有一位做母亲的,她不是人,她是鬼、是饿鬼,叫鬼子母,她非常的伤心,她来顶礼世尊足,她说:世尊,请你救护,请你救度我!她说昨夜连续连续地生了一些孩子,因为她饥饿难忍,生了之后就吃,就吃了自己孩子的肉,她就哭泣,就非常的难忍,因为她饥饿,难以疗治自己的饥饿,被饥饿所逼,自己生了孩子就吃了自己孩子的肉,就叫鬼子。

后来接着又有龙,就阿耨达龙、很多的龙王就来请佛陀的大福德、大智慧的救护,因为有大鹏金翅鸟时时到龙宫里面去把它们的龙族、把它们的眷属大量地伤害,因为大鹏金翅鸟它的食量特别的超量、超人,后来因此之故,佛陀是为了救护这两种众生,为了救护龙、龙的眷属,又为了救护鬼、鬼的眷属,后来就说:我的弟子在旷野之中,就是在那种旷野之中托钵乞食回来敷座而坐,受用饮食,最后剩下一抟之余、就是最后剩下一口饮食,就必须就是说‘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夜叉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用这一种神力,因为出家的阿罗汉、比丘都有大神力,就像须弥山那么之多,用咒语的变化就能够让它们就不再去残害自己的眷属。

饿鬼从那以后,就它的喉咙有开咽喉的喉咙,然后让它受用饮食以后非常的愉悦,之前这一种饿鬼它的喉咙特别的细、是特别小,它的肚子又特别的大,然后它吃了任何的饮食,吃的时候特别好、特别的欢喜,可是到了内部以后就像大火的燃烧特别痛苦。然后经过了出家人的慈悲、出家人的慈心,它受用了最后一抟之食,非常舒适,就得度、欢喜,乃至于大鹏金翅鸟也不再伤害龙族,因此就是一抟之食,最后剩下一段,一段就是一残食,这是出家人。

那在我们中国就有点变化了,是还没吃饭之前就出食,在僧团之中这样是决定不如法,可是这是传统,传统就这样,以后我们还是要吃饭以后再出食,因为僧宝是最重要的,圣僧是好人天师,是整个上座部还依然传承着是最后吃完了再出食,在我们此处可能是传承上还没到位,还没有人讲述是先出食,还没吃饭之前就先出食。你看这里记实,原始圣典也是这样说,我们所有的那些圣僧传承也是这样说,是最后剩下一抟,最后剩下一口才出食的,我们此处还是颠倒了。那么如此这样,也就是分与众生,自己不自食才惠施给他人。

**【尔时,不起憎嫉之心如毛发许】(P60.68.3):**就在那个时候,所以我们不能对食物起贪心,也不能够因食物起憎嫉的战争之心,哪怕是毛发之许,半点也不生憎恨、嫉妒之心。

**【以此众生不知施之果报,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报,平等之报,心无有异】(P60.68.3):**因为此众生乃不知布施的果报,众生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布施获得的大果报,如我乃均已已知悉布施的果报,乃以平等之报,绝对不会有异心,绝对不会有任何的贪嫉之心。

**【是故,众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恒有悭嫉之心缠裹心意】(P60.68.3):**因此之故,知道众生乃不能以平等心去布施而自堕落,都常有嫉妒之心缠裹其心意。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P60.68.4):**我们来理解这一段的偈颂、偈语。众生都不能自觉如来的言教,应该要常常普行惠施,要专向于真人之处,就是学如来之平等的普施,不起二种心,贪嗔的二种心、自私的心。

**【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P60.68.4):**其志性要以清净,就是内心以清净为愿求,这样的话则所获得的福报会有事半功倍之多,以平等而共分其福报的话,就是利益同均的话,则接着而会获得大果报。

**【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于此人间逝,必生于天上。已到彼善处,快乐自娱乐;吉祥甚欢悦,一切无乏短。以天威德业,玉女为营从;平等之施报,故获此福佑】(P60.68.4):**所布施的行为现在为善的现在快乐,心里乃向于广大的福田,在于此人间逝世之后,在于此人间消失、死了之后,必定会生于天上,已达到那个善处之后,则能以快乐而自娱乐,一切都为吉祥,都为非常的欢悦,一切都不会有所乏短的。由于这乃是以天威的德业,以天威,天人的威德、天人的五欲功德是由于过去世所布施的业而结成,故有很多的玉女会为其营从,营从就是作为侍女服侍的意思。平等心以布施的果报之故,才能获得这种福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