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概述

叙述不要畏惧福报,要当畏无福报,不要畏自己见着之人,我们所见之人,这人是做官的、这人是太富有了,不要畏惧他们,不要畏惧,畏惧是错的。应当要畏惧什么呢?自己没福,没有福报。要怎样去培植?造福是受乐之应,造福就是做事、帮助他人,是未来受乐的果,非常可以爱敬的,没有福乃为苦恼的本原。每一个人都喜欢富贵,每个人都喜欢相好,每个人都可以爱敬,可是自己没有培植,之前是伤害他人。也就是说造福的人都常求贤圣之道,而尽除苦恼,而无忧苦之事。

B.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 , 甚可爱敬 , 所以名为福者 , 有此大报】(P61.69.3):**就在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位弟子们说:你们不可畏惧福报之事,你们不要畏惧对方有权、有钱,不要畏惧。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受乐之所应有之事,乃非常令人可爱敬的,所以会称之为福,就是有此大报。

**【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无有爱乐,此名无福】(P61.69.3):**你们应该要畏惧无福,畏惧自己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名叫苦恼的原本之故,为愁忧苦恼而不可以称记,令人不可爱乐。令人不可爱乐的是什么,令人不可喜欢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无福之人,无福、贫穷,我们见着对方非常富饶我们就喜欢,每个人都喜欢,福报他有因,贫穷也是有因,世尊说不要畏惧他人,要畏惧自己无福,这才是觉醒的人。

**【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复过七劫不来此世,复于七劫中生光音天,复于七劫生空梵天处为大梵天,无与等者,统百千世 界 ; 三十六反为天帝释形 , 无数世为转轮王】(P61.69.3):**所以这时候世尊告诉诸位弟子们说:比丘们,往昔之时,往昔就是曩昔、过去生,过去很多生之时,世尊他讲他自己的本生本原,我曾经自念七年的时间去行慈心,也就是说我曾经修过七年的慈爱之心,慈念一切众生,修过七年的慈心禅,就是这个意思,也是在禅定里边行慈心,行慈无量心,慈无量。

之后经过了七劫之久,我行慈心的七年,之后有七劫之久,这里的七劫很长,你看是八万岁,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了十岁,十岁一百年增一岁增到了八万岁,是五十六亿多万年,一劫就是五十六亿多万年。这里是七劫,七劫之久不曾来过世间、没有来到世间,因为修行慈心的七年就能够有此功德的果报,不但如此,世尊说还不但如此,其后又经过了七劫的期间还生在哪里做天王,就是七年的慈心,无量的慈心才行了七年,就是在四大天王天当王,辗转忉利天当王、夜摩天当王、兜率陀天当王,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当王,大梵天当王,又在二禅的光音天还当王,在极净光天三禅里边还当王,又经过了这样的不可称计的时间之内,可是又来到了人间,又来到了人间统领,与没有平等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相比,他的相貌、他的智慧、他的威力,就是他的感召力,他统领的这种力量都是超越性,都是自在性,都是不用保护,自然而然地欢喜,自然而然地悦众的,这是修慈心,特别的殊胜。然而无数次在天上不可称记,是说劫的不是年,劫。而统领百千世界,来到人世间来,有三十六反、还三十六反做了天帝释,又无数世,无数世就是算不尽,都是算不出来,很多世、很多年的次数做了转轮圣王,在人间都是统领一四天下、四大部洲,都是七宝具足的,七宝具足就是转轮圣王。

**【是故,诸比丘!作福莫倦】(P61.69.3):**后来成佛这一世,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世还有余福,他修七年的慈心已经接受了这样的大福佑、大权威、大威德,这样的超人、超天人、超天王的福德,最后做佛了、成了佛还有余福,还没有消尽。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当要造作、要精进地修慈心,不要懈怠、不要倦怠。

**【所以然者,此名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是谓名为福】(P61.69.3):**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叫做受乐之应,这就是殊胜的果报,令人甚可以爱敬之事,就名为福、福报、福德神变、福德、福佑。

**【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此名无福】(P61.69.3):**你们应当畏惧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苦恼的原本,要畏惧无福,为愁忧苦恼不可称记的、不可计算的,为愁忧苦恼,这叫无福之人、无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快哉福报,所愿者得;速至灭尽,到无为处】(P61.69.4):**我们来理解这一段的偈语:快哉福报,有此福报的话,则所愿求的都能得到,能速速至于灭尽烦恼,世间的烦恼,而能达到那涅槃之处的彼岸。

**【正使亿数,天魔波旬,亦不能娆,为福业者。彼恒自求,贤圣之道,便尽除苦,后无有忧】(P61.69.4):**假如有亿数之多的天魔波旬、恶者、障道者也不能娆乱那些有福业的人。这里是赞叹福报,赞叹有福业、赞叹有大威德的人即使是遇到了天魔外道、恶者、障道者,都不被影响、不被娆乱的,因为他有大福德的力量,因为他乃能常恒地自求贤圣之道修学梵行,因此便能尽除一切苦、一切苦恼、一切烦忧,没有后忧之事。

**【是故,诸比丘!为福莫厌。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P61.69.5):**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当学、应修福不可厌倦,要精进地修福、要精进地修慈心。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当要学习修学感恩心,修学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