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有盗心。
然此一门,实德之人未免。但世盗由心结,不望境之是非。
**故《僧祇》:“寺主好心互用三宝物,是盗,犯重。”谓愚痴犯也。**若比丘作摩摩帝,塔无物,众僧有物,便作是念‘天人所以供养众僧者,皆蒙佛恩,供养佛者便为供养众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此摩摩帝得重罪。若塔有物众僧无物,便作是念‘供养僧者,佛亦在其中’,便持塔物供养众僧,摩摩帝用者得重罪。
《四分》亦云:“我说此人愚痴犯重。”理既难知,故具抄示。
《十诵》:“六种盗心:
- 谓苦切取逼迫别人以取得东西**、**
- 轻慢取显示有威势之相,欺凌对方而取,可归入《四分律》“恐怯取”、
- 以他名字取假借别人的名称和威德来盗取财物**、**
- 抵突取(假借不还)这里指借者抵触债主,赖账不还或少还。抵,抵赖。突,触犯、欺诈、
- 受寄取受托保管财物,后赖物不还**、**
- 出息取比丘放贷私财,谋取利息,结突吉罗**。**
除出息一种,余并结重。”
《摩得伽》:“三种劫心:
- 强夺取强行逼迫、恐吓而夺取,类似于下文“恐怯心“,
- 软语取假借名声威望、亲友地位,或以言辞诳惑辩说而取,类似于下文的“倚托取”
- 施已还取也已经下了决断心给予别人,又心悔取回**(《善生》中亦同偷罪)**《优婆塞戒经》卷6:“若人发心欲以房舍、卧具、医药,资生所须施一比丘,未与之间更闻他方有大德来,辄回施之,是得偷罪。”
《五分》有四:“
- 一以谄心贪心求利,邪命说法,类似于下文的“邪心“、
- 曲心内心弯曲不直,暗暗打算趁机夺取别人财物的心,类似于下文的“见便便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