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de> 💬 禅师答疑音频
</aside>
❓问: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总有“止”和“观”,“能所”不断,那么何时到“无一物”的境界呢?
**滇悟禅师:**写这纸条的是很想“建三层楼”(建空中楼阁之意)。
就像练武术一样的,我们小时候也练过一些动作的,如果没有渐次就想空翻几十个,那怎么可能?这是熟能生巧的。
首先要知道六祖,没有神秀哪有六祖?他们两位一位是次第而修,一位是顿悟的,没有次第哪有顿悟?
很多人就说:“六祖慧能没有读过书,还成了祖师。”那没有读过书的祖师还有几位?多点几位给我们听听。仅此,在中国,不多见的。那我们有没有了解他的过去世?不要断章取义,也许他的过去世是法师,是大教授师,所以(这一世)听闻一言半句就能够醒悟。那是过去世有基础的。
就像优波离给佛陀剃头,他一面给佛陀剃头,一面佛陀就给他讲初禅;继续剃头,(继续)听二禅,听三禅,听四禅;这个头剃完了,(优波离)证到四禅了。我们听了几遍也没有到,甚至坐在那个地方很辛苦的,单单练腿就一段时间,还有调心要一段时间,总之坐下来身不安、心也不安。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我们的修行要神秀与六祖这两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
我们再换句话说,六祖的这个慧根在我们中国是仅此,算是殊胜的、特殊的一位。当时在印度也有特殊的——舍利弗,就是舍利子,舍利子才刚入母胎的时候,他母亲就辩才无碍。我们入母胎时我们的母亲有没有达到辩才无碍呢?恐怕也没有什么改变,我们也没有什么帮助母亲的,也不能给母亲带来很多的利益。相反的,我们是给母亲带来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操心。
所以我们是普通人,你就不要把自己当成跟舍利弗、六祖一样的人。不要好高骛远,不要高谈阔论。你连坐都坐不住还谈什么顿悟?坐在那个地方你敢说你的腿不痛吗?你敢说从天亮清旦就坐到天黑不动吗?如果说这个坐不受感受疼痛的影响,不被烦恼的干扰,可能这样还相应一些。
所以,任何的祖师的语录、任何祖师的心得体会我们都是要借鉴的,可以令我们醒悟。或者是公案、故事、典章,一言半句都能令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减少没有必要的吃苦。
我们讲过多遍的,阿说示(当时伴随悉达多太子修苦行的五位伙伴中最年轻的一位,相好,他的父亲是国师。五位伙伴中年长的叫憍陈如,他们这五位都在鹿野苑证得阿罗汉),他后来辗转到了摩羯陀国王舍城中,就被舍利子看到。舍利子从来没见过剃光头的,也从来没见过偏袒右肩的。印度的修行人都是编发的,编发是把头发留起来。他就没有见过如此的装束,如此穿袈裟,偏袒右肩的,并且用钵。印度的外道之前都用木瓢乞食。
他上前一问:“你是什么人?” 阿说示说:“我是比丘。” “比丘?”他都没听过,“那你师父是谁啊?” “释迦牟尼佛。” 一听到佛陀的名字,他毛孔竖然,善根出现了:“那你师父说什么呢?”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舍利弗刹那就证到须陀洹果。
难道他之前没修吗?那我们听了、念了那么多经,还会背早晚课,很多人还会背《金刚经》,会背太多,这些语言都听过的,怎么还不证悟呢?
像这样证悟的人不多。如果可以达到这个本事,才可以像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修止,不要修观,不要修了。我们有没有了解他的过去世啊?也许他过去世是精进者,或者说是博闻、博闻强记的多闻圣弟子。
这些语言我们难道不会讲吗?坦白讲,师父11岁出家,这个语言就比你们会讲,六祖慧能大师的这个语录我们是背着走的,像《楞严经》都是背着走的,《金刚经》是从小就会背的。我们都悟不了。所以还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能达到从无到无。要先修“有”的,连“有”都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连轮回都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轮回,还说“无”?恐怕自己的根基还是要从头修起,应当还是要有基础的。
在这里就引生我们一些语言了。我们是一提到法,就速速地欢喜的,因为我们是学过辩论的。能够在印度学辩论的人证明对法是恭敬的,是热情的,是无比顶戴受的,他才能够学辩论。他还要会背诵的,不能背诵就不能辩论。我们《现观庄严论》是会背的,《入中论》会背的,《俱舍论》会背的,大论会背的,不会背就不要辩论。
我们再提一下“八正定共戒”。我们到底有没有了解“八正定共戒”?意思就是说,像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是直接听闻无我的圣道就获得须陀洹,然后优波离是直接听禅定就证得禅定的。这到底是什么缘故、什么缘由?
因为舍利弗跟目犍连之前戒是满足于定的,他的戒跟定都已经获得,真真切切地获得的。假如说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之前没有戒的基础,没有定的基础,他们听了也不可能悟道的。他是有基础的。
像优波离他是持戒清净的。我们现在所有的戒律都是依《八十诵》演变过来的。当时在七叶窟结集的时候,优波离诵出律藏,分八十次、八十回,就称为《八十诵》。后来优波离传给了迦叶,迦叶传给了阿难,阿难传给了末田地,末田地传给了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传给了优波毱多。优波毱多是阿育王的师父,从那以后就分成五部律。(因为)优波毱多有五位弟子,就把这个律藏分成五家、五个部分。我们现在受持的四分律是《昙无德部》(也叫《法藏部》),是传承不一样。现在《八十诵》有没有人看过?《八十诵》在人间已经消失了,它当时用巴利语记载的。现在我们只受持五个部分的其中一部分。